英國的《衛(wèi)報》網站5月31日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對中國好點兒,好萊塢冒著藝術投降風險取悅中國”。文章說,向中國卑躬屈膝已成為垂涎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場的演員、編劇、制片人、導演和電影公司高管的慣性思維。近期大片,如《鋼鐵俠3》、《被解救的姜戈》以及其他尚未上映的《變形金剛4》和布拉德·皮特的《僵尸世界大戰(zhàn)》等影片,都為了迎合中國當局和觀眾做了修改,有人指責此舉是“藝術投降”。(6月3日新華網)
好萊塢真的向中國藝術投降了嗎?我看沒有。因為好萊塢從來就不曾放棄過自己的價值理念和藝術追求。而所謂的“藝術投降”只不過是少數(shù)人對中國元素在好萊塢影響日益擴大的一種擔心。
作為美國電影工業(yè)的基地,好萊塢生產出的絕不只是大片,而是在生產美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很多人會說電影是一種藝術,是超越政治的,但是我們所看到的好萊塢大片,有哪一部不是在宣揚美國的個人主義和美國人的老大思想?
中國元素在好萊塢電影中越來越多,中國面孔也時不時地出現(xiàn)在美國大片之中,好萊塢為了能在中國公映主動修改劇情,種種跡象似乎表明好萊塢確實有“藝術投降”的特征。但是不要忘了,無論是中國元素還是東方面孔的出現(xiàn),絕非好萊塢的本意,只不過為了進軍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電影票房市場,不得已而為之。如果真的是“藝術投降”,那好萊塢就應該拍一部完全中國化的電影,可是中國元素、東方面孔什么時候成為過好萊塢電影的主角?
對于好萊塢來說,無視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那是愚蠢的??稍诂F(xiàn)實語境下,好萊塢卻不得不面對國內的電影審查制度,因為一旦不能通過審查,那損失的可都是真金白銀。在這種情況下,好萊塢向中國示好是必然的,包括增加影片的中國元素,邀請中國的演員,減少辱華的內容等等。但是在筆者看來,我們與其說好萊塢取悅中國,不如說是取悅中國的觀眾,取悅中國的市場。這一切與“藝術投降”根本是兩碼事兒。
美國電影生產總量只占世界生產總量的6%—7%,但卻占據(jù)了世界總放映時間的一半以上,好萊塢大片的影響力可見一斑。作為美國對外宣傳其價值觀和文化理念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好萊塢大片時刻沒有離開過“美國精神”、“美國神話”的內核,這既可以理解為他們的藝術堅守,同時也是美國借電影這一文化載體進行的價值輸出。對于已經駕輕就熟、經營多年的好萊塢來說,“藝術投降”無異于與虎謀皮。
中國電影市場需要發(fā)展,但對于好萊塢所謂的“藝術投降”卻要時刻警醒。我們不能只看到中國元素的表象,而忽視了好萊塢電影的殺傷力。我們要時刻牢記,好萊塢其實是一只“好來虎”,我們的市場和觀眾都有被“吃”掉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