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在浙江省慈溪、余姚、上虞、紹興一帶,是中國古代南方青瓷瓷窯,所燒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
越窯始燒于東漢末年,停燒于南宋,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為越州窯,簡稱越窯。
廣義而言,越窯燒制概括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和廣闊的地區(qū),自東漢,經(jīng)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一直到宋,延續(xù)千余年,規(guī)模不斷擴大,制瓷技術不斷提高,歷經(jīng)創(chuàng)造、發(fā)展、繁榮和衰落幾個階段。
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兩個世紀是越窯的鼎盛時期。在當時“南青北白”的瓷業(yè)格局中,與北方邢窯齊名,發(fā)現(xiàn)窯址已達二三十處。
唐、五代時最著名的青瓷窯場和青瓷系統(tǒng)。也稱“秘色窯”。
以鱉唇山東晉時期遺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時期的窯址尤多。唐代越窯青瓷已很精美,博得當時詩人的贊美,如,顏況“越泥似玉之甄”,許渾“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陸龜蒙“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等。五代吳越時越窯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為吳越王錢氏御用及貢品。進貢瓷器動輛萬件。
越窯入宋以后,貢瓷數(shù)量有增無已,一次進貢有多達十四萬件者。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制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臺,主要制造白瓷。越窯的青瓷明澈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
另外,關于越窯,還有一點需要說明,越窯青瓷在晚唐五代時被稱為“秘色瓷”。這從唐代幾位詩人的詩作中可以看出在史籍中也有“秘色瓷器”的記載。但“秘色”之說,在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秘色”一說,缺乏實物支撐。在1987年,終于解開了這個謎。
1987年,在陜西扶風法門寺塔唐代地宮中出土了唐懿宗用來供奉釋迦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同時出土了記錄這些器物名稱的石刻“物帳”。據(jù)此物帳,專家們斷定該地宮出土的16件青瓷就是傳說中的所謂的“秘色”瓷,從而揭開了“秘色”瓷的謎底。
關于“秘色”瓷也有兩說。一說是廣義的,越窯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說是狹義的,越窯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稱之為“秘色瓷”。狹義中的“秘色瓷”,曾是越窯中燒制的供御之物。
更多文章:
放眼向洋看世界成爭議
宋代“建窯”別名“烏泥窯”
中國古藏酒從三千年說起
發(fā)改委否認“4萬億2.0版”
農宅 “同權”才能遏制高房價
中國77%股民從沒賺過錢
中國自有住房率高達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