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即墨已巍然屹立在齊國的東方,與西面的臨淄遙相對峙,并夸富饒。即墨大夫的輝煌業(yè)績,齊威王的驚人“一鳴”,使即墨之名昭彰天下;稍后,田單借此一座孤城,巧用火牛陣大破燕軍,又進一步提高了即墨的知名度。秦一統(tǒng)天下,實行“郡縣制”,即墨始定為管轄青島和膠州的大縣;然而這個新生事物在隨之而來的一場改朝換代的紛亂中似乎有些動搖。漢初,高祖劉邦的孫子劉熊渠被封到這里稱“膠東王”。
繼之,景帝劉啟的兒子劉徹、劉寄也被封遣于此。此后,劉姓的子孫先后有六七位王子在膠東王的封地里坐享榮華富貴,他們的權力籠罩著大半個山東半島。兼做著“國都”的即墨縣城,也成為膠東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王莽“新”了一陣,即墨被改名“即善”,但這個新名稱很快隨著新莽政權的垮臺而被取締;當然,“即墨”的老名稱也隨著劉姓皇位的復辟而得以恢復。 即墨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厚的積淀,有太重的背負。即便是“即墨”這個名字,也引人遐思。即墨本地人都將“即墨”稱為“即密”或者“即魅”(音),即便是外來朋友也常常故意學念“即密”或者“即魅”二字,以顯示自己對即墨的熟悉和親切。 三、即墨因何而得名 據史料記載:“即墨之名,因水而得;即墨之設,其來久遠,分析合散,代有不一;亙山聯(lián)海,不改其常。” 原來,“即墨”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戰(zhàn)國策》、《國語》、《史記》等歷史典籍中,因故城(位于今平度市古峴鎮(zhèn)大朱毛村一帶,田單破燕處)地臨墨水(源出平度市古墨山,今之豬洞河)而得名。因山、河而取名,在中國地名學中十分常見,即墨也不例外。“即”,是指臨近、靠近;“墨”,便是指墨水河。
四、即墨成為膠東國的國都始末
商、周時期,即墨屬于萊夷的管轄范圍。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后實行封邦建國,市域西部為夷國封地;公元前722年“紀人伐夷”。紀國在今壽光市東南,夷國古城址在今藍村鎮(zhèn)古城村。 公元前567年,齊國滅了萊國后,齊大夫朱毛始建即墨城,城址位于今平度市古峴鎮(zhèn)大朱毛村。而后的戰(zhàn)國時期,即墨故城非常繁榮,可以與齊國首都臨淄相提并論。秦一統(tǒng)天下后,實行郡縣制,把即墨定為縣。當時膠東半島是膠東郡,該郡的中心便是即墨。 西漢時期,把膠東郡分為膠東國和東萊郡,即墨歸膠東國管理。膠東國下設即墨、昌武、下密、壯武、郁秩、挺、觀陽、鄒盧8個縣,而即墨城被作為“國都”,自然成為膠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五、不同朝代轄區(qū)幾經變革
從秦漢到南北朝的700多年間,雖然朝代變換不斷、戰(zhàn)亂不斷,但即墨縣的編制一直沒有改變。南北朝的宋代時,壯武縣被廢除,并入即墨縣。
南北朝末期,即墨發(fā)生了一次重大歷史變故。公元556年,即墨縣、不其縣縣制被廢除,一同并入長廣縣(今平度市)。 短短25年之后,隋朝建立。公元596年,縣制恢復重建,即墨縣縣境版圖包括原壯武、皋虞、不其三縣故地,包括即墨市、嶗山區(qū)、城陽區(qū)和青島市內四區(qū)的廣袤地域。古人在縣治的選擇上很有講究,煞費苦心,也富有遠見,即墨縣新城址坐落在盟旺山下,城南的淮涉河呈元寶狀環(huán)繞古城,墨水河是舊城南面的一條小河,發(fā)源于馬蘭嶺 ,在石棚水庫之北,南北向注入淮涉河,后人習慣將淮涉河稱墨水河(1986年正式命名)。這一縣境行政區(qū)域和縣治的確立,在隋末至清末的千余年延續(xù)未變。
六、即墨轄區(qū)的青島成德國遠東最大租界殖民地
青島——德國在中國的遠東立足點19世紀末,德國開始在遠東擴大其影響力。在這一背景下,德國著名地理學家李希特霍芬率隊考察了中國,推薦山東膠州灣作為遠東海軍錨地和商業(yè)港口。1897年,德國傳教士在山東巨野縣被殺,威廉二世下令占領膠州灣。1898年,德國通過《膠澳租借條約》強租膠州灣沿岸552平方公里的土地,租期為99年。德國計劃將青島打造成為自由港和遠東航運、貿易、金融中心。 德國在占領膠州灣之初,租借地內只有8萬人口,分布在數十個村落中。德國在膠州灣東南側的平地上規(guī)劃建設青島。1900年,德皇威廉二世將這座城市定名為青島,并模仿英國在香港的政策,宣布青島為自由港,期望借此將青島建設成德國控制的遠東航運、貿易、金融中心。德國對青島的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滲透。德國建造了道路、碼頭、工廠、學校、醫(yī)院等基礎設施,并引進了德國人和其他歐洲人。 德國人還將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傳播到青島,影響了當地的建筑、教育、語言等方面。同時,德國還在青島建設了大量的公共設施,如公園、游樂場、博物館等,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除了投資建設,德國還在青島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殖民活動。德國在青島建設了大量的組屋和別墅,德國人和其他歐洲人居住在豪華的別墅中,而中國人則居住在簡陋的組屋中。德國人還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文化帶到青島,影響了當地的社交和文化生活。然而,青島并非一帆風順。
七、即墨城第一連抗擊日本侵略者 在一戰(zhàn)期間,日本打敗德國守軍,攻占了山東青島等地,并將其作為戰(zhàn)爭賠款割讓給日本。此后,青島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為了抗擊日本侵略中國,侵占即墨及其歷史屬地青島膠州灣。 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許世友抗日武裝,一直在山東和青島地區(qū)進行拉鋸戰(zhàn)。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就是即墨第一連。這也是此次抗日勝利80周年大慶中,即墨紅旗閃耀在天安門廣場的主要原因。直到1945年日本戰(zhàn)敗為止。二戰(zhàn)結束后,青島歸屬于中國,成為了中國的重要港口城市。 八、即墨滄桑百年巨變成青島市全過程
1898年,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將膠州灣海面 、潮平周邊 100華里、陸??偯娣e 1128.2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551.75平方公里)的區(qū)域劃為“膠澳租界”,其中包括即墨縣的白沙河以南的地區(qū)(仁化鄉(xiāng)的大部分、里仁鄉(xiāng)和福海鄉(xiāng)的一部分)。
從此,即墨失去了她的“南鄉(xiāng)”,也失去了一塊最具發(fā)展前景的地方,這塊地方就是后來的青島市市區(qū)。1935年,國民政府又將當時隸屬于即墨縣海潤鄉(xiāng)的嶗山東部地區(qū)劃入青島市。 卞博士與在即墨古城生活的巴基斯坦夫婦合影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1949年5月26日,即墨全境獲得解放。即墨縣于1957年10月劃歸青島市。1961年,即墨縣的城陽、棘洪灘、馬哥莊、河套、陰島(今紅島)5個公社劃歸嶗山縣,形成了城市境域。1989年,即墨撤縣建市,即墨市成為青島的近郊市。2017年10月30日,即墨市被撤銷,設置即墨區(qū)。
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6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