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見著沿海土地開發(fā)和灘涂吹填掙大錢了,就抨擊這種“賣完陸地賣海洋”現象,是一種破壞生態(tài)的犯罪。弄得搞發(fā)展搞建設的人不知如何是好了。大連海洋局曾根據調研結果估算出,到2020年圍填海需求3萬多公頃,但一年后的再次調研就發(fā)現至少會超過四五萬公頃。
2010年,大連賣地收入飆升至1000億元,是2009年的3倍,增幅全國第一,總量全國第三,賣地收入緊隨北京上海之后。這其中,填海的普灣店新區(qū)和東港區(qū)做出了巨大貢獻。
普灣新區(qū)曾拍賣給萬科5宗土地,平均每畝60萬元,而填海造地的每畝成本,公認的數據是不超過20萬每畝。
根據國家海洋局的海域使用管理公報,2004年之后的圍填海造地占總體海域使用面積的比重一下子從2002年的不到1%上升到5%,超過了1萬公頃。其中港口用海、臨海工業(yè)用海和旅游基礎設施用海比重更是從2002年之前的不到6%上升到接近一半。
這一年,中國開始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圍填海造地成為沿海地區(qū)解決土地瓶頸的便捷方式。
大連的大規(guī)模圍填海造地,也始自2005年左右。2002年《海域管理法》頒布之前曾出現過亂象,但以胡亂圍海做養(yǎng)殖為主。而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的4萬億投資,更是加劇了地方政府的圍填海沖動。當年大連海洋局曾根據調研結果估算出,到2020年圍填海需求3萬多公頃,但一年后的再次調研就發(fā)現至少會超過四五萬公頃。
國土部門一直在主張?zhí)詈T斓?。遼寧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季風嵐在2011年年初的省國土資源會議上說,遼寧今年有180多個國家和省重大項目啟動,但只有4萬公頃土地。要轉變觀念,從爭取用地指標轉到開辟新渠道——填海造地名列其中。
根據2009年經濟過熱時曾經達到的1.78萬公頃,國家海洋局最終確定了2萬公頃的圍填海年度總指標。收取海域使用金接近100個億。這種把灘涂四荒地改造成臨海宜居城市化用地,是一種優(yōu)化環(huán)境為人類所用的積極向上的做法。這也是為避各地政府踩到18億畝良田紅線的明智做法。所以,有些羨慕嫉妒恨的人,也不要拿環(huán)保大帽子來打壓臨海城市開疆拓土,增加財政后勁的做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