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館外,觀眾排起長龍,等待入場;場館內,人頭攢動,各種特色展品令人目不暇接。今年暑期,博物館游熱度不減。與此同時,“預約難”“一票難求”等問題也引發(fā)討論和關注。
博物館不僅是增長見識的文化空間,也日益成為旅游打卡地。孩子們能在這里認識課本中的文物,外地游客可以領略一座城的魅力,當地市民有了休閑好去處,如今,博物館已成為集教育、旅游、展覽、公共服務等為一體的文化綜合體,能滿足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由此不難理解,為何越來越多人鐘愛博物館。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14.9億人次。
觀眾參觀需求水漲船高,但博物館承載量有限,“預約難”成為文博熱中“幸福的煩惱”。破解供需矛盾,需從兩端發(fā)力。
針對新需求、創(chuàng)造新供給,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博物館承載量。比如,今年暑期,四川三星堆博物館延時開放至晚上8點,日均接待觀眾超2萬人。延時開放、夜間開放,更好滿足傳統(tǒng)非參觀時段的需求,不僅能為市民游客帶來便利,也將為挖掘消費新潛力打開新思路。
積極探索合適的開放模式,進一步改進預約、改善管理,有助于更好滿足觀眾觀展需求。比如,周一閉館曾是許多博物館遵循的慣例,如今,不少博物館嘗試取消閉館日,實現全年無休;有的探索錯峰閉館,閉館時間與其他博物館錯開,避免讓游客周一無館可逛。
以更大的視角看,一座博物館的物理容量,總歸是有上限的。破解博物館“預約難”,需要跳出“一畝三分地”,在“詩外”下功夫,從整合文旅資源的大盤子中謀思路。
打破物理空間的限制,推動展品走出博物館,走向更廣闊的地區(qū),能讓更多觀眾不必長途跋涉便可大飽眼福。江蘇“數見蘇韻·家門口看大展”環(huán)省行活動舉辦以來,一批鎮(zhèn)館之寶頻頻“出差”,184天展期,累計接待觀眾209.7萬人次。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舉辦“看·見殷商”展覽,28家單位的338件(套)珍貴文物登上“運河之舟”,更多觀眾得以近距離鑒賞文物原件。推動不同地區(qū)的博物館相互“牽手”,讓更多文物“出差”“做客”,博物館的輻射面將越來越廣。
激活沉睡的資源,讓冷門博物館熱起來,也能有效實現游客分流。觀眾參觀需求與博物館承載量之間的矛盾,既體現在數量上,也體現在結構上。熱門博物館門票“手慢無”,有的中小博物館卻門可羅雀。截至2024年底,我國備案博物館達到7046家,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散布在各地的中小博物館。與大博物館相比,中小博物館主題更加聚焦、館藏特色鮮明,往往能給游客不一樣的文化體驗。推動博物館百花齊放,打造“小而美”的特色品牌,不僅有助于解決“預約難”,還能培育地方文旅新的消費增長點。
破解“預約難”,需要立足一域、因地制宜,也需要著眼全局、統(tǒng)籌資源,如此才能得出“最優(yōu)解”。以更多優(yōu)質文化供給、更高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文旅事業(yè)發(fā)展質量,這是觀眾的共同期待,也是增強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