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絲綢之路不僅販賣中國絲綢,而且經銷更多的中國茶葉。這才有了山西茶莊通往歐洲萬里之遙的“茶葉之路”。同時也有了云南通往西藏和印度的“茶馬古道”。
有人說,茶馬古道同普洱茶,就像一對孿生兄弟一樣密不可分:茶馬古道因普洱茶而不斷的拓展延伸。
普洱茶因茶馬古道而名揚四海。茶馬古道同普洱茶一樣擁有悠久的歷史,唐時銀生城已經有普洱茶了,普洱茶早在唐代就已經遠銷到西蕃,那時西南的絲綢之路,實際上應該叫做“絲茶之路”才對?!?/span>
在約定俗成的“南方絲綢之路”的地圖上,其起點是四川宜賓(舊稱敘府),經秦代李冰所開五尺道,過昭通、曲靖,達昆明,然后又分兩條,或往滇西北的大理并一直延伸,或往普洱直達東南亞。在宜賓至昆明這一條線上,路途很少旁出,是線性的,但在普洱和滇西北則呈現網狀,四面勾連散射。之所以有此氣象,除地理因素外,茶葉貿易在其間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史料證實,茶馬古道是目前已知亞洲大陸歷史上最為龐大復雜的商業(yè)道路,貫穿了亞洲板塊最險峻奇峭的高山峽谷,溝通了金沙江、瀾江、怒江、岷江、雅礱江、雅魯藏布江幾大水系,維系著藏漢兩個民族的親切交往和經濟往來。當年茶馬古道的繁忙,不僅促成了沿途所經村鎮(zhèn)經濟物資的大量交流,同時也成了聯(lián)系沿途各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茶馬古道分布在民族種類最多、最復雜的滇、藏、川及東南亞和印度文化圈邊緣上,其最大的特點是擴散性,景谷普洱彝族的火文化、思茅漢族的茶文化,西雙版納傣族的貝葉文化,大理白族的本主文化,麗江納西族的東巴文化,藏族的雪域文化,各族文化在這條古道上交匯、融合、發(fā)展,生生不息,從而使茶馬古道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內涵更加宏大。
普洱茶進入西藏,成為西藏與內地溝通的橋梁,馬和馬幫這種極特殊的載體,通過茶馬古道將茶葉傳遞到印度、尼泊爾、越南、緬甸而傳播到南亞、東南亞的另一些國家。尤其是在北方強悍的游牧民族匈奴和蒙古人全球出擊的影響下,而遠銷萬里的歐洲和越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大陸。悠揚的馱馬鈴聲響徹古今,悠長的古道連接中外,茶馬古道像絲綢之路那樣,在漫長的歷史中,為亞洲文明的傳播中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因此,“絲綢之路”應該更名為“絲茶之路”才更為貼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