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徹底解決元朝的殘余勢力,從公元1410年(永樂八年)開始,朱棣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這次北伐,明軍在飛云山大戰(zhàn)中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蒙古本部的韃靼向明朝稱臣納貢。
公元1413年(永樂十一年),永樂帝封韃靼大汗阿魯臺為和寧王。隨后明軍一直進入到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為碑“翰海為鐔,天山為鍔“。
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永樂帝舉行第二次北伐,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南)擊敗瓦剌將領馬哈木,追至土剌河,馬哈木逃遁。瓦剌戰(zhàn)敗,明成祖詔告天下。
公元1422年(永樂二十年)三月,明成祖率軍從北京出發(fā),親征蒙古阿魯臺所部,是為第三次北伐。明軍經(jīng)開平向東北方向進軍,于闊欒海北道發(fā)現(xiàn)阿魯臺部大批輜重,發(fā)兵焚燒,收其牲畜班師?;貛熗局校载A脊侥姘Ⅳ斉_,擊敗之。
公元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七月,第四次北伐,再次親征阿魯臺。聽聞阿魯臺為瓦剌所敗,大軍駐師不進。十月,于上莊堡接受也先土干投降,封忠勇王,賜名金忠。十一月,班師回朝。
公元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正月,韃靼部進犯邊關,朱棣組織進行第五次北伐。
后來,明軍北伐至貝加爾湖大敗北元殘余。從上述連續(xù)15年來的五次北伐,累計數(shù)百萬大軍踩出來的草原絲綢之路,既是晉商后勤供給的貿(mào)易之路,又是晉商繁榮發(fā)展的發(fā)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