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絲綢之路,也稱蜀身毒道,是一條起于現(xiàn)今中國四川成都,經(jīng)云南,到達印度的通商孔道。其總長有大約2000公里,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之一。早在距今兩千多年的西漢時期就已開發(fā)。它以四川宜賓為起點,最后到達印度和中東。與西北“絲綢之路”一樣,“南方絲路”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jpg)
南方絲綢之路的形成:
“南方絲綢之路”的提出,是基于以巴蜀文化為重心,分布于云南至緬、印的地區(qū)內(nèi),近年出土大量相同文化因素,這些文化因素不僅有巴蜀文化,而且更有印度乃至西亞的大量文化因素,其時代明顯早于經(jīng)中國西北出西域的絲綢之路。
.jpg)
南方絲綢之路上滬定對廣定的運茶人
(四)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又被稱為陶瓷之路。在古代中國即有此項交流,尤其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顯著。
海上絲綢之路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陶瓷為主要出口物品。
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mào)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形成于秦漢時期,發(fā)展于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自漢朝開始,中國與馬來半島就已有接觸,尤其是唐代之后,來往更加密切,作為往來的途徑,最方便的當然是航海,而中西貿(mào)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這就是我們稱為的海上絲綢之路。
.jpg)
鄭和下西洋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階段:
形成時期——秦漢時期
發(fā)展時期——唐宋時期
拓展時期——魏晉南北朝
繁榮時期——唐宋時期
極盛時期——元明時期
轉變時期——明清時期
.jpg)
鄭和下西洋
1) 南海航線
早在漢武帝時,中國海船就攜帶大批絲綢、黃金,從雷州半島起航途經(jīng)今越南、泰國、馬來半島、緬甸等國,遠航到印度的黃支國去換取這些國家的特產(chǎn)。然后,從今斯里蘭卡經(jīng)新加坡返航。
這樣,中國的絲綢,早在公元前就傳入上述各國。自此便有中國絲綢傳入今印尼、印度和緬甸,并通過緬甸傳到歐洲的大秦(羅馬)的這一條途徑。
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mào)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泉州以及寧波,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jpg)
2)東海航線
.jpg)
東海起航線最早始自周武王滅紂,建立周王朝時,他封箕子到朝鮮,從山東半島的渤海灣海港出發(fā),到達朝鮮,教其民田蠶織作。中國的養(yǎng)蠶、繅絲、織綢技術由此通過黃海最早傳到了朝鮮。中日兩國之間一衣帶水,通過朝鮮半島或經(jīng)由日本海環(huán)流水路,交往十分方便。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關于蠶業(yè)的傳說。據(jù)日本古史記載,西漢哀帝年間,中國的羅織物和羅織技術已傳到日本。隋代,中國的鏤空版印花技術再次傳到了日本。隋唐時期,日本使節(jié)和僧侶往來中國頻繁,日本至今仍沿用中國唐代的名稱,如:絞纈、臘纈、羅、綢、綾、羽等。宋代也有很多的中國絲綢被運往日本。明代則是日本大量進口中國絲綢的時期,這一時期,日本從中國輸入的生絲、絹、緞、金錦等不計其數(shù)。清朝則從順治到雍正施行了四十年的海禁。清廷的閉關鎖國政策完全阻礙了清國與西方世界的接觸,使清國喪失了與世界同步發(fā)展的最佳時期,為后來清國百年積弱落后埋下伏筆,清廷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明初鄭和下西洋時,海上絲綢之路發(fā)展到巔峰。鄭和之后的明清兩代,由于實施海禁政策,中國的航海業(yè)開始衰敗,這條曾為東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貢獻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逐漸消亡了。 直到1784年,美國“中國皇后”號訪粵,標志著美國直達廣州的航線的開通。
(五) 當代絲綢之路
.jpg)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猶如一條彩帶,將古代亞洲、歐洲、非洲的古文明聯(lián)結在一起,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絲綢之路是一條聯(lián)結東西方、通向世界各地的和平之路;是一條傳播中華文化,吸納世界精華的文明之路;是一條促進沿途各國經(jīng)濟繁榮的發(fā)展之路;是一條增進各國相互了解、親善往來的友誼之路。
.jpg)
“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通道,而是一種精神。
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中提到的“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合作原則,就是當代絲綢之路精神的內(nèi)核。卞洪登提出新絲綢之路不僅僅是“陸上”、“海上”、“草原”、“南方”這些傳統(tǒng)意義上的絲綢之路,在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還有著“空中絲綢之路”。兩千多年的交往歷史證明,只要堅持“絲綢之路精神”,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fā)展。
所以說:“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絲綢之路。”這便是符合當代社會發(fā)展的更廣義的絲綢之路。
重走絲路的意義
千百年前的絲綢之路讓中西方文明融合交流,加速了整個亞歐體系的繁榮發(fā)展。不但在中國出現(xiàn)了漢唐盛世,在絲路上的其他國家地區(qū),也紛紛出現(xiàn)了許多盛世文明。
.jpg)
重走絲路的意義便是再創(chuàng)亞歐地帶新繁榮。今年9月份,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中亞期間,習近平表示,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先做起來,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qū)域大合作。習主席提出了加強政策溝通、加強道路聯(lián)通、加強貿(mào)易暢通、加強貨幣流通和加強民心相通的五點方面。
“盤活”歐亞地帶區(qū)域經(jīng)濟,今年提出兩條“絲綢之路”的建設,有兩個背景:首先,中國基礎設施的能力,比以往大大增強。中國擁有了高鐵技術,中國高速公路的里程世界第一;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造船國,造船量是世界第一。
“擁有了強大的造船能力,才能提出絲綢之路的概念。”“如今,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現(xiàn)代化進行到了新階段,目前的開放就不僅僅面向太平洋,而是要西進 。”
其次,歐亞經(jīng)濟帶上的一些國家非常希望加快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步伐,希望中國進行投資。另外一方面,中國也需要向外尋找市場,消化過量產(chǎn)能。
.jpg)
.jpg)
“中國要消化過剩產(chǎn)能,不是簡單地關閉工廠,而是要給工廠找到顧客。今后國內(nèi)不可能有那么多還要再修的鐵路和公路,鋼鐵和水泥怎么辦?我們要在國外尋找新的市場,這也是實現(xiàn)中國穩(wěn)定增長的條件。”
打造新的亞歐經(jīng)濟體系,是重走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所在。世界城鎮(zhèn)化,則是打造新亞歐經(jīng)濟體系的重要具體表現(xiàn)。古絲綢之路上因為行商需要,出現(xiàn)了各類驛站甚至城市。新絲綢之路將重走歷史的道路,在新的絲綢之路上鑄建更多更好的城市驛站。
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對中國的西部大開發(fā)有促進作用,21世紀絲綢之路是全方位的開放。通過兩個“絲綢之路”,將這一大片地帶全部“盤活”。歐亞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的建設,會影響整個世界經(jīng)濟的格局。
絲綢之路的城鎮(zhèn)化具體表現(xiàn)在五大城市類型,分別是旅游城市、小城鎮(zhèn)、驛站、數(shù)字化城市以及智慧城市。
最后,在談及當今世界的數(shù)字化以及智慧城市時,舉了幾個例子。一個是美國洛杉磯的放射性城鎮(zhèn)化,人們遠離工商業(yè)市中心,紛紛前往郊區(qū)安家落戶。第二個則是日本東京的立體化交通,航空、高鐵、地鐵以及地下高速的四層立體化。第三個是加拿大的地下城。加拿大因為氣候寒冷,常年覆雪,當?shù)乇憬ㄆ鹆烁魇礁鳂拥牡叵鲁潜?,常年恒溫,冬夏適宜。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