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個月前傳出朝鮮氫彈試驗成功,還一度影響了朝鮮功勛歌劇團在中國的國家大劇院演出訪問行程。一月后又曝出了氫氣試驗成功,又被美國白宮諷刺為是個虛假的核訛詐實驗,許多核輻射數據檢測分析結果與事實不符。但是中日韓與俄國測出的5.2級地震核心的確來自與朝鮮官方宣稱的氫彈試驗場。不過美國曾經一度懷疑過朝鮮一直在用大噸位炸藥冒充原子彈威力來向美國提出退出核武后的賠償問題。還有一種言論說,朝鮮的氫彈之說,很可能是朝鮮方面為明年黨代會鼓舞民眾、振奮士氣之說氫彈之說。
此次消息中表述的氫彈,可是比原子彈威力大得多的武器。通常來說,原子彈的威力為數百到數萬噸級的TNT當量,但氫彈的威力,則是原子彈的幾何倍數,可能高達數千萬級噸TNT當量。
夸張到什么程度呢?1961年,前蘇聯投下的5000萬噸TNT當量“大伊萬”氫彈,是人類歷史到現在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核試驗。該次試驗產生的蘑菇云高達70公里,電磁擾動3次傳遍全球,以爆點為圓心,4000公里內的飛機、導彈、雷達和通訊設備都收到強烈影響,蘇軍全軍通訊中斷一小時,甚至美軍的北美防空司令部電子系統(tǒng)都收到強烈干擾,通訊中斷。所以,即使是在冷戰(zhàn)時期,美蘇雙方也都對氫彈試驗慎之又慎。
筆者曾經去過青海和新疆的氫彈、原子彈爆炸現場參觀考察,至今那里的試驗區(qū)還是一片無法讓人生存的禁區(qū)。朝鮮國土面積有限,大規(guī)模熱核武器試驗時很難保證首都平壤的安全。
.jpg)
為了嚴格保密,中國“氫彈之父”于敏一身只有兩次與世人公開路面,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學,1951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進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開始參與科學家錢三強組織的氫彈技術理論探索。
在中國核物理的幾位開創(chuàng)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沒有留學背景的人。在氫彈的理論探索中,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難,自主研發(fā),解決了氫彈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礎問題。1967年,中國完成了氫彈核爆實驗。從原子彈到氫彈,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氫彈研制過程中,于敏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成為中國氫彈研制中的關鍵人物。
從20世紀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學者一起倡導、推動加快我國的慣性約束聚變研究,并將它列入我國高技術發(fā)展計劃,大大推動了我國國防科技的進步。
從60年代開始,于敏放棄了個人熱愛的基礎物理專業(yè),此后30年一直隱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兩次公開露面,一次是1999年,國家為兩彈一星元勛授獎,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于敏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
氫彈是核聚變武器,與原子彈的核裂變爆炸不同,威力是原子彈的幾十倍到上萬倍,其結構非常復雜。于敏院士的貢獻就是獨自完成了中國氫彈最關鍵的基本構型設計,實現了中國氫彈技術零的突破,外媒稱中國的氫彈構型為“于敏構型”,認為它是與美國提出的“泰勒·烏拉姆”(T-U構型)構型各自獨立發(fā)展的氫彈構型。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氫彈的構型只有上述兩種結構,不過,目前世界上僅存的30枚巨型氫彈都在中國,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眾所周知,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開創(chuàng)了T-U構型之后,該技術被蘇聯間諜竊取后仿制成功,英國的氫彈技術是美國傳授的,只有中國和法國不同于美國的T-U構型,在中國獨創(chuàng)“于敏”構型之后,法國通過民用核能技術交換得到了部分中國“于敏構型”的技術。2015年11月21日,我國著名國際關系學教授金燦榮先生在上海講座中,首次披露了中國氫彈技術的秘密。
金燦榮教授稱,由于氫彈技術比較復雜,當氫彈被制造出來之后,需要大量維護人員和維護設備進行定期維護和保養(yǎng),這就造成了氫彈的維護和后期保養(yǎng)費用極大,氫彈的儲存壽命太短,成本太高,核大國已經逐漸不再發(fā)展新的氫彈,轉而發(fā)展價格比較便宜的原子彈和中子彈。
到2012年,俄羅斯首先銷毀了自己所有的氫彈,成為無氫彈核國家,而美國則在2013年銷毀了所有氫彈,加上英國和法國已經在上世紀就不再生產氫彈,在已知的五大核國家中,只有中國擁有世界上僅有——30枚可使用的氫彈(印度、以色列和巴基斯坦并無氫彈)。為什么呢?這是由于中國的氫彈構型從一開始就考慮到中國的經濟實力不足,需要維護成本低的氫彈,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的成就就是通過一種特殊的技術路徑,即實現了與美國T-U氫彈一樣的威力,又實現了低成本維護,這是中國人在氫彈技術上的獨門絕跡。
在講座中,金燦榮教授接著說到,“中國最小的氫彈爆炸當量為300萬噸TNT,而最大威力的氫彈爆炸當量為1500萬噸TNT,相當于1000顆廣島原子彈的威力。假若當年美國仍兩顆氫彈到日本,這個國家就沒有了”。
而朝鮮面積很小,有一顆出事就沒了,這樣的核武游戲損人不利己很危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