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正淳,大理國第十五任皇帝(后理國第一位帝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兩年多后(1096年),在臨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將政權還給段氏,段氏接受高氏歸還的政權,于是段正淳便被拱上皇位。“后理”其實國號還是“大理”,只不過史家如此區(qū)分而已。段正淳復國后,雖然是后大理國的皇帝,但相國(宰相)卻由高氏世襲,政事也全由相國管理,因而高氏在朝廷勢力很大,高氏家族依然掌握實權,稱“中國公”。
公元1100年,師宗、彌勒二部在首領自杞的領導下,“烏蠻”三十七部中的“于矢部”在混戰(zhàn)中統(tǒng)一了貴州南部地區(qū),建立“羅殿國”。“些么徒”部以必羅籠(也稱彌鹿城,瀘西金馬爵冊)為都城,聯合滇東三十七部,統(tǒng)一了滇池東南地區(qū),建立“自杞國”。一經自杞國之首倡,便立時出現了四夷八蠻叛逆“大中”(指高升泰建立的“大中”國)的壯觀景象。廣南自立為特磨道;紅河江外建立了白衣道和羅孔道;“邛部”的貴族擴充武裝,“閉其境以專利”,自稱“山前山后百蠻都鬼主”。“金齒百夷”貴族叭真,兼并了周圍各部,以西雙版納地區(qū)建立了號稱的“景隴金殿國”。
大理國形成了“酋領星碎,相為雄長。干戈日尋,民墜涂炭”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一直延續(xù)到大理國滅亡。
高家極力擴充實力,通過分封子弟占據了大片領地。高泰明的堂弟高祥明,在宋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居然贈送給段正淳農奴三萬二千戶,皇帝接受臣子的饋贈在歷史上實屬少見。高氏發(fā)展到后來,外國來使,首先要先見相國,后見段王。而地方上,大理劃有八府,全部由高氏子孫世守。因此從中央到地方,皆為高氏一門,段氏徒有虛位也。地位如同幕府之天皇、鐮倉之將軍、戰(zhàn)國之足利公方。這種情況,直到元朝滅大理,才算結束。而國人在這期間,始終稱高氏為“高國主”?!?/div>
段正淳確實是個風流的王爺,其實也并不沒有象《天龍八部》小說里寫的那么倒霉,沒在皇宮里當一天天子就掛了。歷史上的段正淳,實實在在的在位十三年,當了十三年的大理皇帝(1096-1108年)。年號有四個:天授(與“高授”差不多)、開明、天正、文安。他以“中興”自命,實際上不過是在全盤承認高氏的實際權力的前提下過過后理“開國之主”的癮罷了。文安四年,正淳禪位為僧,后來也得善終。死后謚號為文安帝,廟號中宗。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