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與耶律留哥起義的同時,在東北地區(qū)又崛起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這就是蒲鮮萬奴所建立的地方割據(jù)政權東夏國。
蒲鮮萬奴,又名完顏萬奴。蒲鮮是金的庶姓,完顏是金的國姓。完顏萬奴是蒲鮮萬奴自立后的僭稱,表明自己應當承繼完顏氏的大業(yè),號召女真人跟隨他在東北圖成霸業(yè)。
公元1206年的時候,萬奴只是一個負責御馬牧養(yǎng)和調馴的五品官,后因與南宋作戰(zhàn)有戰(zhàn)功,被朝廷從南線調到北線,參加金軍與蒙古的作戰(zhàn)。
萬奴是在鎮(zhèn)壓耶律留哥等契丹起義的過程中發(fā)跡的。宣宗南遷后,萬奴膺任遼東宣撫使,作為鎮(zhèn)撫遼東方面的統(tǒng)帥,負責鎮(zhèn)壓耶律留哥的起義。
1214年,萬奴統(tǒng)兵40萬北進討剿耶律留哥。當時形勢對金廷十分有利:萬奴自己統(tǒng)兵扼留哥南邊要沖,東北路招討使完顏鐵哥據(jù)肇州(今黑龍江省肇源縣茂興南吐什吐)、泰州(今吉林省前郭八郎鄉(xiāng)他虎城),壓留哥北境,將留哥夾在其中;只要兩軍密切協(xié)作,可穩(wěn)操勝券??纱藭r,萬奴利用金軍主帥的權力,給完顏鐵哥定個罪名,殺之。此舉引起了將士們的激烈反對,導致了圍剿留哥的失敗。
宣宗南遷后,國勢日蹙,對地方將領失去了完全控制的能力。宣宗對萬奴殺完顏鐵哥和進剿耶律留哥的失敗,沒有給任何處分,只是責備他“未能協(xié)力盡公,以徇國家之急”,輕描淡寫地要他“尚懲前過,以圖后功”。
由于成吉思汗的南下,金軍將帥或是投降,或是不戰(zhàn)自退;北京和遼西諸地失守后,地方土豪和地主武裝紛紛擁兵自立,遼河東西一帶陷入一片混亂。金宣宗此次下旨增加了萬奴的不滿和抵觸情緒,促進了他自保思想的產生。1215年春,萬奴發(fā)動了兵變。
兵變后,萬奴以東京為根據(jù)地,積極向外擴張力量,開始比較順利,后來遭到金遼東將士的堅決抵抗。他原打算乘蒙古軍隊到來之前,在東北站穩(wěn)腳跟,可事與愿違。形勢使萬奴認識到,不建立政權,不稱帝號,不易收攬遼東人心,于是,1215年十月萬奴建立了大真政權。
萬奴的大真國建立后,面臨的形勢仍很嚴峻。擺在他面前的有三大勢力:一為金,二為耶律留哥,三為蒙古。
金為了搞垮大真政權,對遼東的將領們采取了曲赦的方法,籠絡和瓦解萬奴軍心。耶律留哥經常與萬奴爭地盤,萬奴勝少敗多,妻子李仙娥都被留哥掠去了。然后對大真國威脅最大的還是新興的蒙古。蒙軍鐵蹄所到之處,對于投降效命者,予以重用,并多少保留原有勢力,駐守原來地方,據(jù)降者殺無赦。因此,擺在萬奴面前的是,如與蒙軍抗衡,勢將敗亡;如投蒙古,還可蜷伏待機。于是,1216年十月,萬奴投附蒙古,并按照蒙古的規(guī)定,以兒子貼哥為人質,送到蒙古軍中。
萬奴依附蒙古,是以保存實力為前提的。好在當時蒙古侵金,旨在掠奪,呼嘯而來,飽載而去,不占城隘,不留駐軍,因此,萬奴偽降之術獲得了成功。后來,萬奴覺得時機成熟,突然起而反側,殺死蒙古所置的遼東行省右丞耶律捏兒哥,率眾“遁入海道”,脫離了與蒙古的附庸關系。
1217年正月,萬奴軍出海島,轉戰(zhàn)遼東東南部,出沒于鴨綠江一帶。在控制了曷懶路之后,意圖攻占金肇興之地會寧府,攻打了半年多時間,無奈撤軍。當年六、七月間,萬奴改國號為東夏,都城開元,建號上京,別置南京與北京。此后,蒙古集中用兵于西夏,又與金廷力爭中原,無暇分兵遼東。萬奴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迅速開拓,建立起稱王自重的東夏國。
東夏的都城開元具體在什么地方,眾說紛紜:一說在今綏芬河流域雙城子(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南面的克拉斯諾雅山城,一說在今黑龍江省依蘭(五國頭城),一說在今吉林省延吉市城子山山城,一說在黑龍江省東寧縣城附近,還一說在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東京城一帶。
萬奴改建東夏國后,繼續(xù)擴大疆域。短短的幾年時間占領了許多地盤,全國人口約170余萬,占金代女真人口的半數(shù)之多。其疆域范圍最盛時,東至日本海,南在朝鮮連浦里朝鮮古長城東段、定平、大嶺一線,西至吉林省中部偏西、黑龍江省南部當中一線(后期包括金上京會寧府,即黑龍江阿城),北至黑龍江省巴彥依蘭以北及黑龍江下游地區(qū)。
東夏所建立的是一個封建地主割據(jù)政權,官制“悉與金同”。中央機關有尚書省、下設六部;并設有元帥府,地方置有路、府、州等。隨著軍事上的勝利和地域的擴大,實力也大有增強,自1219年后,高麗向東夏、蒙古交納貢物,東夏與蒙古享受同等待遇,儼然具有同蒙古大國平起平坐的地位。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