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聯(lián)盟總部秘書長接待卞洪登博士率領(lǐng)的中國商務考察團一行 第二次:明永樂五年至永樂七年(公元1407~1409年)。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鄭和回國十幾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訪問了占城、爪哇、暹羅(今泰國)、滿剌加、南巫里、加異勒(今印度南端)、錫蘭、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欽一帶)、古里等國。于永樂七年夏七八月間回國。鄭和專程到錫蘭,對錫蘭山佛寺進行布施,并立碑為文,以垂永久。碑文中記有“謹以金銀織金、紡絲寶幡、香爐花瓶、表里燈燭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養(yǎng),惟世尊鑒之”。此碑于1911年在錫蘭島的迦里鎮(zhèn)被發(fā)現(xiàn),現(xiàn)保存于錫蘭博物館中,是用漢文、泰米爾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漢文尚存,是中斯兩國友好關(guān)系史上的珍貴文物,也是斯里蘭卡的國寶。 卞洪登博士和南非大使在一起 卞洪登博士與埃及經(jīng)貿(mào)部長在一起 第三次:明永樂七年至永樂九年(公元1409~1411年)。永樂七年九月(公元 1409年10月)“命正使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等統(tǒng)領(lǐng)官兵二萬七千余人,駕駛海舶四十八號,往諸番國開讀賞賜。”此次仍由劉家港啟航,至福建開洋。所歷國家“……太監(jiān)鄭和赍敕使古里、滿剌加、蘇門答剌(臘)、阿魯(今蘇門答臘島中西部)、加異勒、爪哇、暹羅、占城、柯枝、阿撥把丹(今印度的阿麥達巴丹)、小柯(葛)蘭、南巫里、甘把里(今印度西部坎貝一帶)諸國,賜其王錦綺紗羅。”永樂九年六月六日(公元1411年7月6日)鄭和還京。鄭和一下西洋時,曾至錫蘭山,其王“亞烈苦奈兒侮慢不敬,欲害和,和覺而去。亞烈苦奈兒又不揖睦鄰國,屢邀劫其來往使臣,諸番皆苦之。”這次鄭和回國途中特去訪問錫蘭,他又發(fā)兵五萬劫鄭和船只。鄭和臨危不懼,率兵2000抄其后路,生擒亞烈苦奈兒并家屬頭目?;貒?,獻俘于朝。群臣主張殺之,成祖為維護兩國人民間傳統(tǒng)友誼,“憫其愚無知”,命釋放,給以衣食,令再立其國中賢者為王。海外聞之,無不感服,而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zhàn)”,遇大險,能鎮(zhèn)定自若,迅速決定克敵制勝之策,具有大將風度。 卞洪登博士和塞拉利昂大使在一起 第四次:明永樂十一年至永樂十三年(公元1413~1415年)。鄭和前三次出使都是在東南亞和南亞一帶航行,行至古里而返航。近鄰各國友好來往加強了。而成祖以“遠者猶未賓服”,所以再命鄭和遠航至阿拉伯—波斯灣、紅海、東非海岸一帶。據(jù)馬歡所著《瀛涯勝覽》云:此行有寶船63艘,大者長44丈,闊18丈,中者長37丈,闊15丈。共27670人,規(guī)模仍然很大。永樂十一年十月(公元1413年)出航,永樂十三年七月八日(公元1415年8月 12日)回國。 卞洪登博士和埃塞俄比亞駐華大使在一起
埃塞俄比亞礦業(yè)部長接待中國代表團 第五次:明永樂十五年至永樂十七年(公元1417~1419年)。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出航。到占城、爪哇、滿剌加、錫蘭、柯枝、古里、阿丹(今亞丁灣西北岸一帶)、剌撒(今也門民主共和國亞丁附近)、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亞的馬林迪)、卜剌哇、忽魯謨斯、蘇祿、彭亨、沙里灣泥等地。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公元 1419年 8月 8日)回國內(nèi)。 孟加拉國總理謝赫•哈西娜在會上發(fā)表主旨演講 第六次:明永樂十九年至永樂二十年(公元1421~1422年)。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務是送忽魯謨斯等16國使臣返國。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公元1421年3月3日)復遣“鄭和等赍敕及錦綺紗羅綾絹等物賜諸國王”,與 16國使者偕行。這次所到之處有占城、暹羅、滿剌加、榜葛蘭(孟加拉)、錫蘭、古里、阿丹(阿拉伯半島)、佐法兒、剌撒、溜山、柯枝、木骨都束、卜剌哇等地。所到國家很多,多是分批、分隊而行。永樂二十年(公元 1422年)八月十八日返還。 卞洪登博士和印度大使在一起 第七次:明宣德六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1~1433年)。明宣宗宣德六年閏十二月,此時明成祖及仁宗已逝,鄭和年已60歲,仍率27550人的船隊遠航。“凡所歷忽魯謨斯、錫蘭山、古里、滿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勃利、蘇門答臘、剌撒、溜山、阿魯、甘把里、阿丹、佐法兒、竹步(索馬里)、加異勒等二十國及舊港宣慰司,其君長皆賜采幣有差。”(《宣德實錄》卷六七)鄭和船隊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忽魯謨斯,于宣德八年二月二十八日開船回洋,行二十三日,三月十一日到古里,二十日大批大隊船回洋。鄭和就在此歸途中病故,遺體由隨船官兵運載回國,葬于南京中華門外牛首山下。現(xiàn)此墓尚存。另一種說法,遵照鄭和穆斯林信仰習俗,安葬在印尼三寶山。 三、中國古代印太戰(zhàn)略與鄭和七下西洋宣示中華國威意義 鄭和下西洋是人類征服海洋的壯舉,有著四大意義。 第一,鄭和下西洋為世界航海事業(yè)做出巨大貢獻。 卞洪登博士與安哥拉副總統(tǒng)在一起 鄭和下西洋發(fā)生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前,開始于1405年,這比哥倫布在1492年到美洲要早87年,比迪亞士在1487年發(fā)現(xiàn)好望角要早82年,比達·伽馬在1498年到達印度卡里庫特要早93年,比麥哲倫在1521年到達菲律賓要早116年。 卞洪登博士考察菲律賓的鐵礦砂灘涂 鄭和下西洋的規(guī)模是無與倫比的。如第一次下西洋時,有大型寶船62艘,官兵二萬七千八百余人。第三次下西洋時,有大型寶船48艘,官兵二萬七千余人。第四次下西洋時,有大型寶船63艘,官兵二萬七千六百余人。第七次下西洋時,有寶船61艘,官兵二萬七千五百余人。鄭和的船隊以寶船為主構(gòu)成,此外,還有馬船、糧船、坐船、戰(zhàn)船等許多船只,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鄭和的寶船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這種寶船有九桅,張十二帆,“體勢巍然,巨無與比,篷帆錨舵二三百人莫能舉動。”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而達·伽馬去印度僅有四船、約一百六十人,哥倫布去美洲僅有三船、八十余人,麥哲倫去菲律賓僅有五船、二百六十余人,這和鄭和的船隊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鄭和七下西洋的結(jié)果,打通了從中國到東非的航路,把亞、非的廣大海域聯(lián)成一氣,這是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前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成就。 第二,鄭和下西洋增進了古代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誼與交流 卞洪登博士和馬達加斯加大使親切交流
在1405~1433年的28年中,鄭和七下西洋,到達東南亞、南亞、伊朗、阿拉伯等地,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共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每到一國就把中國的禮物贈送給國王,以建立友好關(guān)系。把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金銀、鐵器、農(nóng)具等與當?shù)氐奶禺a(chǎn)如象牙、香料、寶石等海外奇珍異寶相交換,以加強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在古里交易遵守當?shù)刭Q(mào)易習慣,議價時,在公人前拍掌為定,“或貴或賤,再不改悔”。在佐法兒(今阿拉伯半島南端阿曼的佐法爾地區(qū))“王差頭目遍諭國人皆將乳香、血竭、蘆薈、沒藥、安息香、蘇合油、木別子之類來換易纻絲、瓷器等物”。船隊所到之處受到各國人民盛情接待。 卞洪登博士在莫桑比克參加葡萄牙語系部長級會議 勃泥(加里曼丹)和滿剌加國的國王和王后都到過中國南京,明成祖設宴招待。特別應該指出的是,1958年在南京市安德門外石子崗東向花村發(fā)現(xiàn)了勃泥國王墓。勃泥國位于今東南亞加里曼丹島文萊地區(qū)。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就和我國有過友好往來。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國王馬哈漠沙曾遣使節(jié)前來祝賀明王朝的建立。到了明成祖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8月,勃泥國國王麻那惹加那及其王后、弟妹、子女、近臣等共150多人來我國進行友好訪問,住在南京“會同館”內(nèi),不幸的是一個月后,麻那惹加那國王生了病,到10月就病故了,年僅28歲。臨終前囑其王后,“體魄托葬中華”。為此,明成祖輟朝三日以示哀悼,并以王禮葬之于風景如畫的石子崗,在墓側(cè)立祠堂,追謚為恭順王。每年春秋兩季還派人祭掃。以后,明朝廷還派宦官張謙護送麻那惹加那的王后等回國。勃泥國王的墓至今整修、保護完好。成為兩國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東非的麻林王哇來頓本親自率眾訪問中國,不幸病逝于福州。木骨都束和卜剌哇也曾多次派使節(jié)到中國進行友好訪問。麻林國及諸番國向中國贈送麒麟(長頸鹿)、天馬、神鹿等;木骨都束贈送給中國花福祿(斑馬),卜剌哇國贈送給中國千里駱駝和駝雞(駝鳥),這些都增進了中外友誼。 第三,鄭和下西洋開拓了中國人的眼界 卞洪登博士和坦桑尼亞大使在一起 隨從鄭和航行的馬歡著有《瀛涯勝覽》,費信著有《星槎勝覽》,鞏珍著有《西洋番國志》,記載了所經(jīng)各國的情況,豐富了中國人的海外地理知識。鄭和下西洋時繪有航海圖,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guān)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見明茅之儀《武備志》卷240),一般簡稱為《鄭和航海圖》。此圖蜚聲中外,其中雖有一些錯誤,但至今仍有重要價值。 桑吉巴爾總統(tǒng)府接待卞洪登博士率領(lǐng)的團隊
鄭和船隊登錄桑給巴爾紀念標志 美國專業(yè)作家李露曄,曾為《國家地理雜志》撰稿十年,并且經(jīng)常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及其他報社撰稿。在他所著的《當中國稱霸海上》一書中對中國的海洋帝國是抱有很大的遺憾。他說: 卞洪登博士參觀肯尼亞動物王國 這一年是明朝永樂十六年(1418年)。停在麻林地港外幾艘最大型的船,是400英尺長的九桅巨船,中國人稱為“寶船”。寶船裝著昂貴的貨物,如瓷器、絲綢、漆器以及高級藝術(shù)品,來交換中國所需要的象牙、犀牛角、玳瑁殼、珍貴的木材和香料、藥物、珍珠與奇石。伴隨寶船前來進行貿(mào)易的是將近百艘的糧船、水船、馬船、戰(zhàn)船和多櫓的巡邏艇,以及多達2.8萬名的水手和士兵。這是中國史上也是世界史上空前的大艦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攻擊艦隊出現(xiàn)之前,沒有任何的船隊可以與之匹敵。 卞洪登博士與蘇丹駐華大使在一起
卞洪登博士和蘇丹準將在一起
第四,鄭和埋下的另一支伏筆 馬六甲每一位學童都會讀到一則故事,這則故事說鄭和受命護送一位名叫漢麗波的美麗中國公主,到馬六甲來做芒速沙蘇丹的新娘。她的父親怕公主在新家會寂寞,送了500名少女來陪伴她。而這500名少女也都在當?shù)爻苫?,并且定居于靠近馬六甲港澳的一座山的山腳下,后來這座山就叫中國山。公主改信伊斯蘭教,為蘇丹生了一個孩子叫明馬,而那些貴族少女的子孫,據(jù)說成了馬六甲廣大華人社群的核心。 卞洪登博士和納米比亞總統(tǒng)們在一起 馬六甲的華人喜歡漢麗波公主的故事,尤其為故事中暗示其家族與中國的皇室或貴族有遠親關(guān)系為榮。無論如何,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就像費信所提到的,他們可能是留在馬六甲的鄭和手下水手與當?shù)嘏映苫樗毖芟聛淼淖訉O。若干鄭和手下的水手,不顧永樂皇帝嚴禁出海的禁令,想在另一塊土地上生活,于是逃離了船只。一如漢麗波公主故事所暗示的,寶船船隊影響深遠的結(jié)果之一,就是整個東南亞散布著中國人。 卞洪登博士與巴基斯坦總統(tǒng)在一起 四、中國古代印太戰(zhàn)略和鄭和下西洋五大條件是什么 中國印太戰(zhàn)略和鄭和早于世界列強百年遠涉西洋,靠的是以下五大法寶。 一.中國唐宋元朝以來領(lǐng)先世界的先進的航海技術(shù)和發(fā)達的造船技術(shù); 二.永樂帝朱棣宣揚大國國威,以及出于尋找侄皇朱允文下落等政治目的的需要。 三.中國的元朝的遠洋貿(mào)易傳統(tǒng),元朝時中國的遠洋貿(mào)易非常發(fā)達,擁有當時世界上貿(mào)易量最大的幾個港口和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和大量的民船和商船,為后來的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礎。四.明朝的封建中央集權(quán)制度能夠調(diào)動力量辦大事,能提供經(jīng)濟上的支持和軍事力量保障; 五.鄭和船隊上的海員、明朝軍隊士兵、翻譯官等人的共同努力。 卞洪登博士和吉布提總統(tǒng)特使在一起交流 鄭和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英國前海軍少將、海洋歷史學家孟席斯出版了《1421年中國發(fā)現(xiàn)世界》,認為鄭和船隊先于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澳洲等地。1405年之后的28年間,鄭和七次奉旨率船隊遠航西洋,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西亞和非洲東岸,途經(jīng)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瑪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開辟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 鄭和七下西洋的無敵艦隊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印太戰(zhàn)略和鄭和七下西洋宣誓中華國威,要比今天美國所搞得印太戰(zhàn)略早六百多年。既然中國古代的印太戰(zhàn)略是爺爺輩,那么,今天的中國要想破解美國的印太戰(zhàn)略,僅需找回600年前鄭和七下西洋結(jié)交的老朋友和親友團,就可以阻斷北約、印度東進犯我的行進方向。必要時,中國還可以再次向鄭和七下西洋那樣主動出擊,去阻擊美國和北約相互勾連的來犯之敵。目前,也門胡塞武裝阻擊紅海之敵就是一個最好的范例。而中國的吉布提海軍基地、巴基斯坦瓜德爾港和緬甸的膠票港建設布局,皆以說明中國已經(jīng)在覺醒中反擊和突破美國印太戰(zhàn)略的圍堵。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6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