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美國首次將
銅納入關鍵礦產清單:戰(zhàn)略升級背后的供應鏈焦慮與產業(yè)挑戰(zhàn)
美國關鍵礦產清單“大換血”,銅成新焦點
8月25日,美國內政部地質調查局發(fā)布新版關鍵礦產清單草案,首次將銅、鉀鹽、鉛等6種礦產納入,同時移除砷和碲。這是2018年該清單發(fā)布以來最重大調整,銅的“入列”尤為引人關注——作為全球電氣化與清潔能源的關鍵材料,銅被美國視為“戰(zhàn)略級資源”。
為何銅被“緊急加碼”?供應鏈風險是主因
美國地質調查局代理局長莎拉·萊克直言,銅精煉產品供應鏈存在中斷風險,可能對經濟造成嚴重沖擊。數(shù)據顯示,美國銅儲量僅占全球5%,過去10年產量下跌20%,2023-2024年連續(xù)兩年下降(分別降11%和3%),2024年銅消費45%依賴進口,主要來自智利、加拿大等國。
此次清單調整背后,是美國對供應鏈脆弱性的深度擔憂。例如,銅被納入清單的直接原因是“精煉環(huán)節(jié)供應鏈易中斷”;鉀鹽則因加拿大可能設置貿易壁壘;銀則因墨西哥潛在供應風險。美國地質調查局通過評估84種礦產、402個行業(yè)和1200種情境后,最終鎖定54種關鍵礦產,銅的“入圍”被視為美國保障能源轉型與國防安全的關鍵一步。
本土生產困境:建礦需29年,關稅反成“雙刃劍”
盡管美國將銅列為關鍵礦產以爭取政策支持,但本土擴產面臨多重障礙。荷蘭國際集團指出,美國建新礦場從勘探到生產平均需29年,僅許可證申請就需7-10年,流程復雜冗長。為“保護”本土生產,美國對含銅制品征收50%關稅,但對未加工精煉銅免稅。
然而,這一政策被指“治標不治本”。特許金融分析師勞倫·賽德爾認為,美國現(xiàn)有銅產能無法滿足需求,新增投資需數(shù)年才能投產,“短期仍需依賴進口,關稅只會推高成本,抑制經濟增長”。
全球電氣化“銅需求”激增,美國戰(zhàn)略調整或引發(fā)連鎖反應
銅的導電特性使其成為新能源、國防與電氣化的核心材料。國際銅業(yè)協(xié)會主席胡安·迪亞茲強調:“銅完全符合關鍵礦產定義,但供應鏈正面臨越來越大壓力。”隨著全球清潔能源轉型加速,銅需求預計持續(xù)攀升,美國此次將銅納入清單,不僅為本土產業(yè)爭取政策傾斜,更可能引發(fā)全球銅資源爭奪加劇。
目前,該清單草案已進入30天公眾意見征集期,最終版本將于近期發(fā)布。這場圍繞“銅”的戰(zhàn)略布局,正成為觀察全球供應鏈博弈與能源轉型的關鍵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