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義軍領袖是地方割據(jù)勢力中最重要的一支招元力量。張士誠(1321年-1367年),張士誠原籍東臺白駒場人(后東臺析出大豐縣,今屬大豐縣大龍鄉(xiāng)張家墩),漢族人,在元朝末年抗元起義領袖中,有“(陳)友諒最桀,(張)士誠最富”之說,死后葬于蘇州吳縣斜塘。
元末張士誠在蘇州稱帝是怎么回事
張士誠小名九四,出身為為運鹽工,由于不堪鹽官壓迫,1353年與其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與鹽販李伯升等十八人起兵反元,不久便攻下泰州、興化、高郵等江北重鎮(zhèn),1354年建國號大周,自稱誠王,以天佑為年號。1355年張士誠繼續(xù)向南發(fā)展,攻入平江路(今蘇州市)并改平江路為隆平府。1357年元朝派兵攻打張士誠,張士誠由于面臨被元軍與方國珍夾擊的情況便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之后張士誠的勢力也不斷擴張,擁有北至徐州、南至紹興的割據(jù)實力,并且曾多次運糧至大都。之后張士誠自稱吳王,其弟張士信為丞相,起用卞元亨為兵馬大元帥,用黃敬夫、蔡彥文、葉德新三人為參軍,但是之后張士誠的勢力并沒有繼續(xù)擴大。
1363年,張士誠派呂珍攻打安豐的紅巾軍,并且殺害紅巾軍的劉福通;但是張士誠也與朱元璋的勢力不斷交戰(zhàn)。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諸郡縣,剪士誠肘翼,然后專取浙西”(《明太祖實錄》卷十八)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張士誠;在朱元璋討滅陳友諒之后,朱元璋于1366年開始對張士誠的勢力進攻,并且于1367年包圍張士誠所居的平江;平江城被攻破后張士誠被俘,之后被押解至金陵(今南京)拒不投降朱元璋自縊而死。
元朝末年至正年間,販賣私鹽的張士誠起兵反元,卞元亨力挺張士誠起兵。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弟,于是在卞元亨的邀請下,施耐庵成為了張士誠的軍師。 施耐庵與卞元亨友善,而卞元亨是張士誠的兵馬大元帥,因而施耐庵熟悉張士誠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許多情況?!端疂G傳》中不少人物原型是從這里來的,如販私鹽的二兄弟出海蛟童威、入海蜃童猛,當車夫的兩淮人矮腳虎王英等。張士誠的女婿潘元紹及其哥哥潘元明,在朱元璋攻打杭州的時候茍且偷生,降明為官。施耐庵對他們兄弟倆的不忠行為甚為鄙視。故特在《水滸傳》中描寫了二潘(即潘金蓮和潘巧云),用女人的不貞來比喻為臣不忠。從清朝沈儼《誦芬堂文集》一書中證實了抗元英雄卞元亨跟隨張士誠起兵及歸隱的曲折經(jīng)過。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