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在統(tǒng)一中國之后,并沒有停止對外的軍事行動。此后,元朝曾兩征安南(今越南北部)、兩征緬甸,先后使高麗、緬甸、占城、安南等地成為元的屬國。
一、南征交趾、占城。宋寶佑四年,蒙哥汗六年(1256年)一月,調兀良合臺率軍渡嘉陵江返滇鎮(zhèn)守云南,繼續(xù)征討諸蠻夷未附者。七月六日,兀良合臺受封為蒙古大元帥。九月,蒙古軍按傳統(tǒng)政治策略,遣使者入交趾(今越南北部)“詣降”未果。十一月,兀良合臺大元帥調動蒙古軍和契丹軍將領石抹海柱和忙古帶領軍的精銳契丹軍進攻交趾(即安南),因氣候炎熱,乃班師還。
寶佑六年(1258年)三月,安南(交趾)國王陳日煚子光?稱臣入貢,接受忽必烈的冊封,元朝命訥剌丁任安南王達魯花赤。宋景定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即遣孟甲、李文俊等出使安南,表示允許安南“衣寇典禮風俗———依本國舊制,并戒邊將不得擅興兵甲,侵爾疆場,亂爾人民。”當時忽必烈正忙于擊敗其弟阿里不哥叛亂,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故對鄰國一般采取保持和平政策。安南國王陳光?(陳圣宗)也遣使報聘,(乞三年一貢)。忽必烈封他為“安南國王”。
元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雖因對南宋和南方諸部不斷用兵,無法對安南征服,遂派訥剌丁為安南國達魯花赤,來往其國進行督察,命安南貢獻儒士和通醫(yī)藥、陰陽、卜筮之人并諸色工匠,各種人物。以后又屢逼安南執(zhí)行臣服“六事”,即:君長入朝、子弟入質、編民數(shù)、出軍役、輸納稅賦、置達魯花赤等。
至元十四年(1277年),安南王病死,由子日煊立。十五年(1278年),忽必烈遣使抵交趾,責其不修“六事”,不請命而自立為王之罪,并要日煊入朝,日煊托故不至。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立安南宣慰司,封卜顏貼木兒為宣慰使都元帥,指責安南在光?歿后,其子日煊違命擅立。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準備派兵攻占城(今越南南方),遣使命安南王征兵糧,被安南王陳日煊婉辭拒絕;二十一年(1284年),忽必烈五子鎮(zhèn)南王脫歡,契丹將領李恒受命攻占城,要求繞道安南,并征糧餉以助軍食,遭安南王拒絕,脫歡遂敗安南兵;二十二年(1285年),正月,蒙軍派契丹將領石抹柱海之子恒(襲萬戶)從鎮(zhèn)南王征交趾,以疾歸,封武略將軍。
蒙古軍進占安南后,遭其興道王陳峻統(tǒng)兵步步阻擊;陳日煊也在京城布防,經(jīng)過激烈戰(zhàn)斗后,才退到天長府(今河南)等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調動江淮、江西、湖漢軍七萬,船百艘和契丹將領副都元帥忙古帶云南兵、黎兵從諸王阿臺共征交趾。脫歡總領大軍分別從東、西兩面和海道、三路猛攻,蒙軍渡富良江,進逼都城,是役,由契丹軍主攻白鶴江,與安南國偽昭文王激烈戰(zhàn)斗,奪其軍艦八十七艘。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正月,安南王陳日煊再次逃走入海,蒙軍因糧餉將盡,許多將士又不服當?shù)匮谉崴?疾病流行,陷入進退維谷境地,又被安南軍追擊于白藤江(疑為白鶴江),蒙軍全軍覆沒,生還者退回到思明。陳日煊亦感到事態(tài)擴大,恐蒙軍再度入侵,即遣使入朝,歸還蒙軍俘虜,自代贖罪。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駕崩。成宗鐵穆爾即位,即正式下詔罷征安南。派使臣去安南“慰諭”,安南亦遣使通好。從此,元與安南、占城使節(jié)往來不絕。
二、西討緬甸蒲甘王朝。忽必烈平定云南后,于至元八年(1271年),遣使臣赴緬甸蒲甘王朝要求那羅梯訶波王歸附納貢,蒲甘王不服,殺使拒命,從此爆發(fā)征緬戰(zhàn)爭。
第一次征緬。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庭派兵進駐當時還不屬于蒲甘王朝的今緬甸北撣邦一帶,設置了路、府。接著干額(干崖,今盈江)總管阿禾歸順元朝。緬王即出兵進犯干崖、金齒。阿禾告急,大理路蒙古千戶忽都、總管信苴日(段實)奉命出兵增援,僅率兵七百余人,騎兵230人,支援阿禾。緬軍共出兵四、五萬,前隊乘馬、次隊驅象,再次為步兵。象披甲,背負占樓,樓內各有戰(zhàn)士12至16人不等,兩旁夾大竹筒及短槍。元軍善射,象隊死傷過半,負傷者奔逃,散入森林,樓甲等一切戰(zhàn)具盡毀。元軍乘勝進攻,向北追出三十余里,連破十七寨。隨后,云南行省派遣納速拉丁統(tǒng)領蒙古軍、漢軍、契丹軍、摩軍各3 800人征緬,兵至江頭城(今緬甸杰沙),招降忙術、巨木禿等300寨,共305萬戶。適時,蒙古軍因天氣炎熱而回師。
第二次征緬。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忽必烈命樞密院備戰(zhàn)。五月,納速剌丁從云南行省發(fā)兵萬人,由藥剌海率領。十九年(1282年)二月,忽必烈又詔思、播、敘諸郡和亦奚不薛等發(fā)兵征緬,大軍從中慶(今昆明)出發(fā),分兵三路。攻破江頭城,殺萬余人,建都(緬北地區(qū))及金齒十二部落皆降,緬王遣師納款請和。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蒙古軍命萬戶,云南都元帥契丹著名將領忙古帶,隨行省也速帶兒從征羅必甸(德宏境),時遇云南王也先貼木兒征緬之師敗績于蒲甘,遂招忙古帶率兵前往救援,迎云南王回歸,但被金齒白衣、答奔諸部落,處處設險道為遮,忙古帶率軍沿著崇山險嶺奮勇血戰(zhàn),凡大小十余戰(zhàn),始到達緬境,打通金齒道,將云南王接回,但元世祖忽必烈認為忙古帶士卒傷亡過多,降授副都元帥。
第三次征緬。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再次委招討使張萬為征緬副元帥,封云南王也先貼木兒為緬甸達魯花赤,帶兵六千,云南行省右承愛魯征伐金齒,調察罕迭吉連之軍千人,從中慶進發(fā),至永昌(保山)阿細甸(地名不祥),又派500人護送招緬使怯烈到太公城(今緬甸拉因公縣,即達岡。)[1](卷133,《也罕的斤傳》)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緬甸蒲甘王為其庶子不速速古里(即緬史之提訶都)被囚于封地昔里怯答剌(今卑謬),與木浪周四人叛逃,忽必烈任命契丹將領禿滿答兒為都元帥,再次攻入緬甸捕拿叛逆者。也先貼木兒率軍將進入蒲甘時,被緬甸王誘蒙軍深入,然后進行包圍,蒙軍死傷七千余人。但是緬甸國王在蒙古軍強大兵力面前,不得不投降,派使者謝罪納款,請“免軍馬入境”[2](《敘錄》)。
元即遣“招緬史”怯烈出使其國。蒲甘王表示“三年一貢”,各地貴族和撣族諸部落統(tǒng)治者紛紛自立,大多數(shù)臣服元朝,貢納方物,元各置宣慰司治之,蒲甘王朝自此滅亡,緬甸分成若干邦。元大德二年(1298年),緬甸木連城首領阿散哥也利用人民對緬王降元的不滿,提出“自歸大元之后,使我多負經(jīng)費”。遂殺緬王及元朝留緬的國信從人百余,緬王向元朝求援兵,元朝派兵圍木連城,阿散哥也恐懼,向元廷承認“殺王之罪”,貢納方物。元成宗免其罪,為罷征緬之役,承認他們在緬甸的統(tǒng)治權。元皇慶元年(1312年),阿散哥也之弟僧牙速建都邦牙,對元仍保持名義上臣屬關系,貢使不絕,元置“邦牙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羈糜之。
元軍數(shù)度征討緬甸,攻下蒲甘國,打通了東南亞交通,使中緬兩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從至元二十六年到后至元四年間(1289~1338年),緬王曾十五次派使臣至大都(北京),元朝也四次遣使入緬。同時南下至登籠國,而登籠國亦派人隨元使入貢,并得到元朝封號。
三、西南出兵八百媳婦。八百媳婦,今屬泰國清邁府。漢代屬中國轄,元時屬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其地東至老撾、南至波勒、西至木邦、北于孟良。元朝的八百大甸城即在景邁,早年為一大平壩,蓋古為大都會,管八百大甸以名其地,應譯作“八百首府”,而誤寫為“八百媳婦”……因自庸那迦國以來,景邁為重要城鎮(zhèn)。
元設八百大甸宣慰使司是于元至順二年(1331年)五月,以土官招練為宣慰使都元帥,置孟目路軍民總管府,孟慶甸為軍民府。元征八百媳婦始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元貞二年(1296年)后,“由于大、小車里與八百媳婦、時而聯(lián)絡起兵,時而互相征戰(zhàn),云南行省出兵屢年,都不得安定,而八百媳婦寇擾車里,為患尤甚”。
大德四年(1300年)十二月,元庭便遣云南行省左臣劉深率兵擊八百媳婦,大臣哈剌哈孫反對曰:“山嶠小夷,連絕千里,可諭之使來,不必遠勤用兵。”帝不聽,還是調集湖廣、江西、河南、山西、浙江五省兵二萬余人征八百媳婦,騷動全國。后部隊到達貴州水東、水西。因苛擾人民,遭民反抗,元軍捐失奇重,主將遂罷出兵,而八百媳婦與車里乃爭殺不已。
五年(1301年)四月,元朝又征調云南軍征伐八百媳婦。七年(1303年)三月,因征伐八百媳婦失敗,作戰(zhàn)不力,帝懲罰將領,欲誅劉深、答哈剌帶、鄭佑,罷云南征緬行省。而有司商議,欲釋劉深罪,遭哈剌哈帶孫反對說:“欲名酋,喪師辱國,非常罪必不誅無以謝天下。”便將劉深殺之。
成宗至大二年(1309年)十一月,南方八百媳婦及大、小車里諸蠻作亂,詔遣云南右承算只八威往詔諭之,因接受敵賂,敗退而返。
元至正元年(1341年),車里又反,元庭再派兵討平之,但后來得到和平解決,則以云南行省參政,契丹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述律杰調停之功為多。據(jù)《元史•順帝記》卷四載:至正元年(1341年)十二月,云南車里等反,詔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脫脫木兒討平之。脫脫木兒即命云南行省右丞都不花(疑為太不花)與都元帥述律杰同膺使命,前往車里途中,將此使命,鏤刻于《整控江摩巖》今尚存。此事后來沒有用兵,用和平方式解決,采用政治上說服之。
四、征討羅羅斯。羅羅斯,當屬今四川涼山和西昌地區(qū),在元代設立羅羅斯宣慰使司之初,屬于四川,后隸屬云南行省,還在大理段氏統(tǒng)治云南時,屬建昌、會川二府,“設官鎮(zhèn)攝”,并未加強政治統(tǒng)治,因而各地部族互相爭長稱雄。
宋寶佑元年,元憲宗三年(1253年),蒙古軍忽必烈滅大理國,但建昌、會川各部落不服元庭統(tǒng)治,部落之間爭奪也異常激烈。建昌落蘭部諸土酋長兼并了各部落,元軍多次征伐建昌,都屢遭失敗。十年后,到至元四年(1267年)八月,忽必烈封皇太子忽哥赤為云南王,賜馳紐金鍍銀印,并大將怯綿征討建都。五年(1268年)三月,又命怯綿帶兵二千,招諭建都。八月,帝又命契丹將領忙古帶統(tǒng)兵六千,征伐西番和建都。八年(1271年)二月,大理等處宣慰使都元帥合寶丁、王傅、闊闊帶等、協(xié)謀殺云南王忽哥赤,被將領火你赤(非忙古帶長子)和曹楨揭發(fā)其事。合寶丁、闊闊帶、阿志阿丁、赤速失等人伏誅,元帝則因火你赤、曹楨等人有功而賜給金銀財物。九年(1272年),元帝敕皇子西平王奧魯赤、阿魯貼木兒、禿哥及南平王禿魯所部與四川行省也速帶(答)兒部下契丹將領忙古帶領十八族和欲速公弄等土番軍共同征討建都。同年,元帝又命契丹將領石抹按只從征建都蠻,久攻不下,按只先身士卒,登城血戰(zhàn),將城攻下,建都蠻遂投降,石抹按只在回師途中,因疾逝世。十月,建都又叛,元帝又命西蜀都元帥也速帶兒與皇子奧魯赤合兵攻打建都蠻,擒住下濟等四人,獲其民六百,建都投降。十一年(1274年)正月,元帝又調襄陽府生卷軍600人,熟卷軍400人,共千人。由京北府鎮(zhèn)守鴨赤(今昆明),命金州招討使欽察統(tǒng)帥之。又命契丹將領忙古帶等新軍1 500人戍守建都。十二年(1275年)三月,諭樞密院遣羅羅斯都元帥派蒙古將領火你赤征伐長河西,以副都元帥覃澄鎮(zhèn)守建都。同時任命火你赤、覃澄為宣慰使,繼任者為貼哥木,后為脫力世官,付以璽書,安輯其民。《元史•覃澄傳》云:至元初,會西南夷羅羅斯內附,帝以附新國,宣擇文武全材,遂以澄為副都元帥,同知宣慰司之事。此為羅羅斯宣慰司之始,初設都元帥府、后改為萬戶府。羅羅斯當時是作為“總管府王”,只轄四路。十四年(1277年)正月,立建都,羅羅斯四路,后設里州總管,包括建昌路、德平路、定昌路、會川路合為五路。二十三年(1286年),又罷德平路、定昌路為德昌路。二十六年(1289年),并里州路為建昌路。故羅羅斯宣慰司所屬有建昌、德昌、會川三路。
縱觀蒙古軍自忽必烈平定大理國以來,歷時半個世紀,始將云南全省諸部落征服,并在精銳的契丹軍主力浴血奮戰(zhàn)下,取得了元朝在云南的經(jīng)略和統(tǒng)治地位,鞏固了社會秩序和邊疆的安寧。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