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朝建立之初,十分關注海外貿易的發(fā)展。開寶四年二月,宋滅南漢。六月,即仿效唐制在廣州設立市舶司,并確立市舶官員“知州為使,通判為判官”的成例。到了元豐三年以前,各路市舶司長官或由帥臣(知州)兼,或轉運使兼,或帥臣兼漕臣的地方長官兼任,成為定例。朝廷對市舶官員的選任十分重視,如市舶判官,一般由通判兼任,審官院差遣,后改由中書省選差。天圣八年六月,詔廣州監(jiān)市舶使臣依例選任三人,賦予監(jiān)察職能。
宋代是我國古代的“重商主義”時期,國內外貿易都發(fā)展到了當時世界最高水平。唐創(chuàng)立的市舶制度不僅得到了系統(tǒng)發(fā)展,而且日益完善。宋代是我國歷史上通過市舶制度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發(fā)展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對外貿易制度早期典范化、條理化的時期,也是我國古代海關的重要成型時期。
宋代設立市舶司的地點,到了清代,似為清王朝設立海關的重要口岸。例如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置市舶司于廣州;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杭州、明州(寧波)設市舶司;宋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在泉州設市置市舶等。
宋代的市舶體制,基本職能比唐代明確,市舶的海關管理職能也進一步強化。宋代制定的管理進出口貿易的市舶條例,是世界上最早的進出口貿易法規(guī),且內容詳盡,堪稱封建社會經濟立法的典范。因其行之有效,后來成為元代市舶管理條例的藍本。其中許多內容,甚至今天在我們制定和完善海關法規(guī)時都有參考價值。
宋代市舶職能是多方面的,機構較為簡化,其主要內容為:
一是頒發(fā)“公憑”。“公憑”是古代的許可證。隨著海外貿易的發(fā)展,經由廣州市舶司呈報朝廷,于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頒行了關于“番客及土生番客愿往他州或東京販易物貨者”的申請公憑辦法。外商須向市舶司提出申請,經過市舶司的“勘驗詣災,給予公憑”。市舶還必須將有關報告呈報中央尚書省。
對于進出口商舶,必須持有政府頒發(fā)的公憑以進出港。根據(jù)《宋會要•市舶部》載:“頒發(fā)公憑引目,查處漏舶”,是市舶的重要職能。這是我國歷史上對進出境貨物進行海關查驗監(jiān)管的最完備制度。在世界貿易史上,大大早于西方國家。
二是抽解征稅。唐代對進出口貨物已有“舶腳”和“下碇”等稅名,但其稅率今已不可考。宋代的稅率十分清楚,一般貨物(粗色)的稅率為十分之一。
宋代原先規(guī)定,抽解下來的貨物,均須押送京師,但由于押送耗費甚大,后遂改為將應稅抽解之物,由所在州府按時價分售為現(xiàn)錢,這樣將進口實物稅變?yōu)楝F(xiàn)金,開創(chuàng)了把進口稅和政府匯兌相結合的辦法,方便了貨物通關納稅。這種建立在發(fā)達外貿經濟基礎上的進出口征稅制度,使我國古代貿易中的關稅制度逐漸形成。
三是禁榷和博易。市舶司是進出口業(yè)務和海關業(yè)務結合在一起的職能機構。禁榷(專營)和博易(買賣)是進出口業(yè)務;頒發(fā)憑證、抽解舶腳等原是海關職能,但二者都歸市舶司掌管。因此,外貿和海關的結合,是我國古代市舶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
四是招徠互市,以禮相待。市舶司的基本任務是“招徠遠人,阜通貨賄”。它根據(jù)市舶法規(guī),向外商解釋中國對外貿易法規(guī),曉諭外商僑居者必須守法經營,這樣其合法權益就能得到政府保護。市舶對外商均給予一定禮遇,宋初,還對離境外舶實行犒宴送行,以達“招徠外夷,以致柔遠之意”。
更多文章: